共饮者责任探讨

法律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郑港文章 > 法律研究

共饮者责任探讨

作者:   时间:2017-04-01   点击数:

共饮者责任探讨
 
    在共饮者责任案件中,共饮人的行为(包括灌酒、拼酒、斗酒等积极作为行为和在受害人已处于醉酒或过量饮酒状态下未对其履行提醒、劝阻、照顾、护送等义务等不作为行为)可符合侵权责任成立的全部要件。因此,受害人一方可寻求相关的法律规范作为其请求权基础。根据上述分析,无论是其他共饮人实施的作为行为,亦或是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导致受害人遭受人身伤害,其属于侵权法上的一般侵权行为而不属于特殊侵权行为。可适用的请求权基础主要包括如下规范: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 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2条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条 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在共饮人中,组织者作为聚会、宴会的召集人,由于其开启了共同饮酒所可能引发的危险源,所以应当比其余参与者对受害人出现的人身损害结果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且,作为组织者,其负有对所有参与者一定程度的照顾、保护方面的义务,首先应当保证自己不能醉酒。如组织者醉酒或过量饮酒,其应当基于自身过错对可能出现的参与者的人身损害结果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而在其他参与者中,如果属于协助组织者组织聚会或是对其余参与者均较为熟悉的参与者,如果存在作为与不作为方面的过错,往往也需要对受害人承担一定比例的责任。而聚会的一般参与者(例如第一次参加该聚会,与大部分参与者并不熟识且不存在过错行为)不宜对受害人的损害结果承担赔偿责任。如果非组织者的其他参与人也处于醉酒或过量饮酒的准醉酒状态,其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亦有下降,所以无义务苛求其对受害人承担责任。
    共饮人之间承担责任的方式,可按照《侵权责任法》第12条规定的无意思联络的分别侵权行为进行处理。该条规定: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免责及减责事由
  (一)免责事由
   在共饮者责任案件中,根据日常社会经验及对该类型案例的检索,一般不会发生受害人的故意、不可抗力、正当防卫及紧急避险这几项免责事由。因此,此处主要探讨第三人原因是否可以构成行为人的免责事由。只有损害完全是由第三人的行为造成的情况下,第三人行为才可以构成对行为人的免责事由。易言之,需要第三人的行为完全中断了共饮人对受害人实施的作为或不作为的加害行为与受害人权益受到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共饮人才可以免责。否则便不能免除共饮人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减责事由
    《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减责事由为该法第26条规定的过失相抵。该条规定:“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在共同饮酒过程中,参与者在多数情况下为成年人。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参与人应当明知饮酒后可能发生的损害后果,亦应当对自身的酒量有明确的认知。如果部分参与人在聚会过程中对自己的饮酒行为不加控制和约束,致使自身饮酒过量并在酒后发生人身损害结果,其本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张好好
                                                                                                                                                                      2017年3月27日
 
 
 

友情链接:   郑港律师

版权所有:河南郑港律师事务所   豫ICP备15013048号-1 技术支持:佑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