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

法律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郑港文章 > 法律研究

浅析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

作者:王瑞艺   时间:2023-05-19   点击数:

 一、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自身情况所拟定的,并在本单位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总称。劳动规章制度具体涵盖了劳动合同管理、薪酬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上班休假、员工考核与奖惩等各项劳动管理。

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是对企业内部不特定的员工进行约束之规范性文件,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确保企业实现合法标准化运转,保证企业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性条例合法运营;二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高,依据业绩管理和稳健经营运转之要求提升企业的盈利率;三是防范与节制可能出现的劳动争议,以规章制度为规范,来降低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风险。

二、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

劳动规章制度是由企业制订,用以规范劳动者的规范,现实中某些规章制度的法律效力问题甚至规章制度有无法律效果问题,就成为造成了许多劳动争议起因的根源、争议之所在,更成了在这种争议事件中胜败的关键。接下来作者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制定合法有效的企业劳动规章制度:

(一)企业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是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的法律基础。

(二)劳动规章制度制定必须具备的三大要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五十条 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制定实施的规章制度,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对劳动者执行,其必须具备三大要件,分别是内容合法、经过民主程序、向劳动者公示。这三个条件为规章制度生效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1.内容合法

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一定是合法的,这是制度生效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其内容必须是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调整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的规定。企业的规章制度想要实现内容合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法律、法规所列举的必备事项,应由公司的规章制度予以明确,其中有关劳动基准、用工保障、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及员工的其他福利待遇的条款,不得低于法定最低标准或集体合同所约定的最低标准;

2)劳动法律、法规中不强制要求,而留给企业自主确立的行为规范,也必须体现权利与义务的相一致性,做到劳动利益与效益兼顾,奖惩结合;

3)在制订处罚条例时,应当特别注意注意,必须与法律、法规规定相一致,避免任意加重处罚,以免出现被视为无效的情况;

4)除了关注其内容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外,还必须确保其具备充分的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特别对于规范员工行为的规章制度,在法律、法规没有作出规定的情况下,条款应足够合理、公平公正,不能畸轻畸重,不近情理,否则因显示公平,其也不能作为规范劳动者的有效依据。

2.民主程序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草拟的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不能就此生效,必须经过法定的几步民主程序:

1)将草拟的规章制度内容交给由职工投票选出的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没有职工代表大会的企业可将草案交由全体职工共同审议;

2)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的讨论,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3)在职工提出的方案和建议被反馈到用人单位后,用人单位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处理,以便充分吸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4)经过精心设计的草案,我们将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以便最终确定最佳方案。虽然这一过程可能比较复杂,但却必须严格照此操作,否则会存在前功尽弃的风险。

3.公示程序

    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既然要求劳动者遵照执行,就应当告知劳动者,否则没有进行公示或公告的,规章制度不发生法律效力。《劳动合同法》虽然规定了必经公示程序,但并未规定以何种形式进行。一般来说,可采用印制分发、在工作场所张贴公告、组织培训、开会宣读或其他方式公示。

虽然公示程序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却是一个容易出现漏洞的环节。本文将介绍几种用于管理实践的常用公式和方法:

1)将规章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人手一册,在劳动合同中专款约定《劳动规章制度》已经确实收到并详细阅读,且愿意遵守履行;

2)将规章交由员工阅读,并且在阅读后由员工本人签字确认;

3)在企业公共区域将规章内容全文公告,并且将公告的现场以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备案;

4)召开全体职工大会或者组织全体职工进行集中学习、培训,让员工在报到表上签名。

(三)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制定的原则

由于企业管理的个性化,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一般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参考,没有评判标准。制定的文本应该保持“三性”,才能保证规章制度合法、合理、全面、具体。

1.有效性。

用人单位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要保证是可以生效实施的,因此在制定过程中始终要符合前文所述“生效的三个要件”的要求。制定时参考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保证文本内容不与法相悖。同时,提高员工参与意识,拓宽参与渠道,完善民主程序。

2.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规章制度是指导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实践的依据,因此必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规章制度不能像法律条文一样过于原则化、抽象化,而是要尽量做到内容全面、具体、完整、详尽。由于制定主体思维必然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制定文本时要注意兜底条款的使用,对于规章制度未尽事宜遵照法律、法规执行。此外,还应当重点关注劳动关系的试用期、服务期和竞业限制等条款,以确保劳动关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3.统一性

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与规章制度的内容也时常相重合,其中的未约定事宜也可参照规章制度执行,这就要求规章制度的相关内容必须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内容统一配套,如果发生冲突,规章制度即不能使用。同时,规章制度内容繁多,用人单位也往往会制定不同的规章文本,但这些文本内容必须保持统一,否则会造成适用混乱。

三、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管理制度内容应当合法,奖惩情况应明确、详细。若规定劳动者存在严重违纪的情况时,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此时,制度中应当明确哪些情况属于严重违纪;

2.管理制度的制定程序应符合法律规定;

3.管理制度应对员工进行有效送达,可在员工入职时,与劳动合同一并签收。若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新增规定,应做好相应的签收规定;

    4.做好签收记录的存档工作。

友情链接:   郑港律师

版权所有:河南郑港律师事务所   豫ICP备15013048号-1 技术支持:佑航科技